你好,欢迎来到小二郎文化传媒官网
当前位置:首页 > TVC广告片

拍个温情TVC就能火?小品牌们也坐不住了!

发布于 2017-12-23


文章来源:小欧言商


刚刚过去的11月,我们突然被一大波感人的温情广告刷屏。

 

月初,是招商银行的《世界再大,大不过一盘蛋炒饭》,然后又有999感冒灵的《有人偷偷爱着你》,接着是最近唯品会庆祝9周年的《开不了口》。 

这些广告片在掀起亿万级传播大潮的同时,也俘获了一大批网友的心。网友们直呼感动、走心,并对品牌好感度大增。

 

随着成功案例频出,温情营销开始走俏,其他品牌也摩拳擦掌起来,开始着手制作自己的TVC,期待也能获得刷屏级的传播表现。

 

那么,他们真的能实现上亿传播的“小目标”吗?我们不做定论,答案只能交给时间。

 

但这带来的一个显著结果是:初创品牌坐不住了。

 

“既然TVC的制作成本不高,带来的传播效果却大的惊人,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试一下呢?”

 

因此,不少初创品牌也跃跃欲试,幻想着在未来的某天,自己也能成为大众讨论的焦点。

 

然而,我们不得不承认,初创品牌做情感营销(比如温情TVC)效果不大。

 

实际上,所有的情感营销无非两个目的:打响知名度、营造美誉度。

 

但我们都知道,品牌的知名度、美誉度是为了保证产品质量、突出差异化的。这其实是在解决用户购买决策后半程的问题。

 

比如你在京东上选好了两款性能、价格均相当的手机,要做决定到底买哪个,这时候知名度高的那款被你选择的机会更大。

 

而一个初创品牌,连最基本的产品认知、信任、购买动机等问题还没帮用户解决,就开始打知名度、美誉度,往往没有任何意义。

 

那么,初创品牌需要怎么做呢?

 

实际上,初创品牌在尝试情感营销之前,至少要帮用户做到以下两点:


(一)建立认知

 

任何产品,能被购买的前提是:用户对产品有清晰的认知。

 

这样,一些不符合既有认知的产品,就会对购买行为造成巨大阻碍。

 

比如,40多元一瓶的依云矿泉水就不符合大多数人的认知。因为在我们的既有认知里,矿泉水不过是一两块钱的东西——40元的高价自然很难接受。 


再比如,在我们的认知中,煎饼果子不过是几块钱的早点。这样,黄太极卖二三十元的煎饼果子,我们就很难接受(后面会说为什么大多数人还是会买)。

 

其实,除了在价格层面给消费者带来的“认知失调”,有时候,产品自身都不符合用户的既有认知。

 

比如,你看到这样一个热水器的海报,它主打的卖点是“热水器会唱歌”。你会有什么感觉?是不是感觉有点奇葩。

 

我就洗个澡,为什么需要他有唱歌的功能,难道我用歌声来对抗洗澡时的无聊么?

 

当然,我们不排除少数人有这样的需求,但这绝不是大众的需求。大多数人看到这个文案时,绝不是感觉需求终于有产品来满足了,而是既有认知遭到了挑战。

 

比如之前在某宝上看到过的一款“健康人体充电仪”。


先不说文案,光产品名称就给人带来了费解。

 

消费者是懒惰的,如果一款产品不能马上被理解,那么他们多半会放弃探索。

 

因此,不管产品的价格、产品的功能或形式,只要不符合消费者的既有认知,就会对他们的购买行为产生极大的阻碍。

 

那怎么破呢?

 

其实,要让你的产品符合消费者的认知,常常用到以下这两种方法:

 

1)重新为产品归类

 

有些产品,本身并不贵,只是被归类到了某个品类,就让它显得更贵,从而阻碍购买。而这时候,你就需要把产品重新归类。

 

就像上面提到的——为什么二三十元的皇太极煎饼果子,明明不贵,你也不愿去买? 


本质上,其实就是价格不符合我们对煎饼果子的既有认知——本来几块钱的早点,你凭什么卖二十几元?

 

那后来黄太极是怎么做的呢?

 

为了贴合用户的认知,他们把煎饼果子归类到了正餐,而非早点。这样,几十元就不显得贵了——因为一顿午餐也得花20多。

 

上面所说的产品,仅仅是因为在某个品类中显得贵而阻碍了购买。而接下来我要说的这种产品,消费者难以把它划分到任一品类之下。

 

比如这样一款产品:“能打电话的打火机”。 


我想很多人会有疑问了:为什么一个打火机,非要有打电话的功能?这样一个产品,我到底是拿它当打火机用,还是当电话使?

 

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困惑呢?

 

这是因为用户很难把这个“四不像”产品划分到任何品类之下,而我们面对任何新事物都有将其归类的渴望,一旦难以做到,就会产生认知上的负担。

 

所以,任何产品,一定要能被用户轻松地划分到某个品类,而不是顾此及彼、模棱两可。这样才能避免产生认知负担,阻碍购买。

 

实际上,产品有了清晰的品类分类,也清晰地向用户传达了产品的使用场景。

 

比如,京东天猫都是平台电商,我们有购物需求的时候才去上面搜索、购买。

 

微博、头条都是资讯平台,当我们需要打发时间、看看新鲜事,才会打开它们。

 

“能打电话的打火机”什么也不是,使用场景也就不明不白——无论要打电话还是吸烟,你都很难第一想到用这个产品完成任务。

 

总之,建立认知的第一步,你需要给产品一个清晰明确的归类,并以此向用户传达产品的应用场景,从而避免认知负担的出现。

 


2)类比已知信息

 

有些产品天生就很复杂,即使品类清晰,依然难以被直接理解,这同样给用户的初次接受造成了巨大阻碍。

 

这就像你让女生去买显卡、买内存条一样,她们对这样的产品缺乏关注,也很可能不知道这些产品是做什么的,自然也就不太可能花费时间去理解、选择、进而购买。

 

所以,作为品牌商,你要尽可能降低消费者的理解成本,因为理解产品,是建立基本认知的前提。

 

那么,我们该如何向用户解释一个属性复杂、难以被直接理解的产品呢?

 

很简单,利用用户已经熟知的信息。

 

当有人问你Quora是做什么的,为了让TA快速理解,你会说Quora是美国版的知乎。

 

iPhone刚推出时,为了便于人们理解,乔布斯并没有直接说“一款全新的智能手机”,而是说“一个大屏幕的iPod+一个手机+一个上网设备”。因为这些都是用户早已熟知的概念。

 


同样,为了让自己更好地知晓一件事物,我们也会在心里用已熟知的信息帮助自己理解。

 

比如,当你第一次吃披萨时,你会有“披萨是肉嵌在饼上”的认知。

 

因此,你复杂的产品或思想,在和用户的既有认知取得联系之前,是没有任何意义的——我们很难在看懂产品之前就考虑购买。

 

比如,在上世纪90年代,美国的科学家发现:一中桶爆米花所含的脂肪,已经达到人类每日所需的2倍。


鉴于美国民众普遍对爆米花危害的无知,他们打算把这个发现宣传出去。

 

为此,他们写了宣传语:

“正常人脂肪每日摄入量为20克,而电影院一桶爆米花就含有高达37克的脂肪。爆米花对身体有害,请减少食用。”

 

然而,这并没有引起社会大众的重视——普通人对37克脂肪并没有什么概念。

 

后来,科学家改变了策略,他们不再列举数字,而是利用人们已经熟知的信息,帮助他们理解。

 

他们把宣传语改成了:

“一桶爆米花的脂肪含量,比一份培根加鸡蛋的早餐、一份巨无霸加薯条的午餐、一份牛排晚餐加起来的脂肪含量还要高。”

 

美国民众虽然不了解爆米花的脂肪含量,但对培根、鸡蛋、巨无霸、薯条、牛排这些食物的高热量有普遍的认知。而爆米花的脂肪比这些加起来还要多,足以想象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。

 

这个策略是成功的,这个宣传语得到了各大媒体的争相报道,在社会上也取得了广泛传播,真正达成了告知社会大众的目标。

 

因此,如果你的产品比较复杂,用户很难在初次接触就直接理解。那么,你可以调动用户早已熟悉的信息来解释你的产品,帮助他们更快的理解。

 


(二)唤起动机

 

建立了认知,只能说明用户已经基本理解你的产品了,并在心智中明确将其划分到了某个品类,也知道了使用你的产品要占据哪些时间、花多少预算、以及最该出现的场景。

 

但是,这样就可以像大品牌一样,做情感营销,打知名度和美誉度了么?

 

还不行,因为你还没提供购买理由,唤起用户的购买动机——就像如果我没有购买蛋白粉的理由,那么,无论品牌方怎么打知名度,对我也没有意义。

 

比如之前曾遇到过的一个做蒸饺的品牌。刚创立不久,创始人就想要在当地投灯箱、户外广告牌,目的是提升知名度。

 

“品牌知名度不高,导致销量过低,当然就要先打响知名度啊!”

 

这其实是很多初创品牌的误区,本质上是没有对问题做正确归因。

 

销量差仅仅是知名度不够导致的吗?

 

其实并不是这样,在品牌的初创阶段,你的首要任务是提供给用户购买你的理由,唤起购买动机,而非在知名度上下功夫。

 

比如我们最熟知的“可口可乐”,常常做情感、趣味类提营销,打知名度、美誉度。


然而却少有人知道,当年可口可乐刚创立时,喊的可不是“欢乐开怀”,而是“伟大国家的无酒精饮料”。

 

当初美国正实施禁酒令,可口可乐定位在“无酒精饮料”市场,并为消费者提供了购买理由——相比于其他饮料,可口可乐可以像酒精那样醒脑。成功唤起了人们的购买动机,结果大获成功。

 


结语:

这个月,有品牌做温情营销引发上亿传播,下个月,就会有品牌因为感人创意刷爆朋友圈。

 

但是我们要认识到一点,每一个病毒传播的背后,背后都是无数的失败传播案例,即使是大品牌。你看到的只是少数的幸存者!

 

因此,初创品牌不要辣抱着侥幸心理,无意识模仿大品牌的营销行为,幻想自己也能一夜爆红,成为大众讨论的焦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