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于 2017-12-26
(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熙来熙评)
二维动画在新世纪,既用先进的技术为我们奉上过各种视觉盛宴,也在技术革新的浪潮中因保守而故步自封,逐渐失去了抗争的主动权。
今天我们来谈一谈,日本二维动画在新世纪的革新与没落。
2001年,在《泰坦尼克号》票房超过《幽灵公主》的四年后,宫崎骏带着《千与千寻》占领了整个日本的电影市场。300亿日元的票房,让世人再一次见识到了吉卜力——一个跟时代脱节的小作坊,那难以言喻的魔力。
可是在《千与千寻》之后,吉卜力却再也没能创造辉煌。虽然《哈尔的移动城堡》,《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》,《悬崖上的金鱼姬》还有宫老的收官之作《起风了》都获得了不错的评价,但不得不承认,这几部作品所得到的市场回报,与他们的付出并不对等。
著名动画导演庵野秀明曾说:“吉卜力只是宫崎骏走在梦想道路上的木屐。”
吉卜力一面反对工业化的产品,却又再用类工业化方式生产着自己的作品。在吉卜力,原画师是没有自己的想法的,他们只是导演的工具,一个机器上的螺丝钉。
吉卜力的原画师被规定只画固定的几种事物,所以他们都是单一静物的专家,缺乏着宏观视野。在吉卜力解散动画部门后,很多吉卜力的原画师不得不面临着离开动画界的悲惨境地。
曾与宫崎骏进行过辩论的动画导演押井守认为:“吉卜力就是苏联,其社长铃木敏夫就是个克格勃。有才能的人一定会过得很好,但普通人就算再怎么努力,也无法到达顶峰。”
虽然吉卜力对原画师要求苛刻,但待遇却是出奇的好。在其他动画公司还在按计件的方式结算工资时,吉卜力率先采用了固定工资招聘原画师。在吉卜力动画工作室的鼎盛时期,常驻画师高达200人。
在同行们看来,吉卜力是宫崎骏、高田勋和铃木敏夫三人构筑的一个城堡,城堡里的人自得其乐、不问世事,高大的城墙阻挡了市场的庸俗,却也同时封闭了自己的视野。
日本动画业界对于他们这种做法,或许会很尊敬,但肯定不推崇。当吉卜力解散动画制作部门时,国外的媒体大肆报道,日本国内却没有多加关注,甚至都没有上头条。或许在他们看来,吉卜力解散,是迟早的事情吧。
日本动画在制作上分为两大流派,一派是以迪斯尼为师的“东映派”,一派是由手冢治虫创立的“虫派”。
“东映派”制作动画的思路和迪斯尼相同,讲求动画的流畅感和动作感。“东映派”动画一般综合使用人物的肢体动作,面部表情以及语言来表达人物情感。动画既模仿现实,又脱离现实。所以“东映派”动画看起来十分活泼生动。
和“东映派”面向电影市场不同,手冢治虫很早就意识到了电视的潜力,所以提出将电视作为未来动画发展的主要平台的想法。彼时电视刚刚发展,电视台拥有的经费有限,所以手冢治虫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降低动画制作成本。
众所周知,动画是按24帧进行放送的。为了填充各个帧,原画师需要画出24张原画来填充满一秒。采用这种豪华制作方式的公司就是伟大的迪斯尼。
然而当时日本动画公司并不具备如此丰厚的财力,一般会采用“一拍二”或“一拍三”的方式来制作动画。即24帧中,一幅原画填充二帧或三帧。当然这种做法经费还是很高,于是手冢治虫就提出了更偷懒的方法:
做有限动画
举个例子:比如我要画一个人说话。“东映派”的做法肯定是除了人物嘴在动之外,还要加上头部运动以及面部表情的变化。这使得每张原画都是独特的个体,这种制作方式叫:全动画。
而有限动画只会描绘说话者的口型变化,这也就意味着原画师只需临摹上一张原画,然后改变嘴型就可以完成工作了。这有效的提高了制作速度,降低了制作成本。
(日本第一部电视动画)
手冢治虫的思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,现已经成为了日本商业电视动画的制作宗旨。日本动画人现在已经可以用巧妙的镜头处理,使得有限动画呈现出不输于全动画的画面表现力。
但是,宫崎骏仍瞧不起这种做法。宫崎骏作为老东映人,他认为动画应该保有着对观众的真诚。他认为手冢治虫的做法是偷工减料,降低了动画的艺术性。
当东映也放弃了全动画时,吉卜力作为“最纯的东映”,孤傲的面对着越来越浮躁的世界,并最终被现实击垮。
失去了宫崎骏的日本动画并没有像大多数国人想的那样感到悲痛。正如我上文所说的那样,吉卜力的制作思路和经营理念与主流日本动画是相悖的。
但是在迈入新世纪之后,日本动画的确是在走下坡路的。日本动画业界称其为“动画泡沫”。
截止到2012年为止,日本有动画公司418家,每年产出动画为321部。然而日本正在进入老龄化,动画的消费人群正在锐减,而日本动画的产出却在逐年上升。供不应求的情况导致了滥竽充数的作品越来越多。
2006年《凉宫春日的忧郁》的走红,以及2009年《K-ON》的大卖,使得日本动画走向了轻改废萌之路。有故事内容的动画越来越少,单纯卖角色的动画却越来越多。
日本动画最大的困境不是题材的单一化,而是人才上的青黄不接。日本动画从业者的工资普遍低于日本平均工资。低到令人发指的薪资,超强的工作压力,以及不明确的未来,使得很多入行的新人选择了离开。
加之在进入新世纪之后,3D动画迅速崛起,传统手绘逐渐衰落。这使得很多年轻人不愿意进入传统日本动画公司,在一些人看来,传统的日本动画是一种夕阳产业。
对于这种种现状,庵野秀明在15年的一次采访中说:“日本动画或许会在未来5年到10年走向衰落。”
Polygon Pictures——日本第一,世界第十大CG公司,于2014年推出了全3D动画《希德尼娅的骑士》,宣布正式进军动画产业。
日本动画界大佬——东映动画,也于2014年上映了全3D动画电影《乐园追放》,表明了向3D时代迈步的决心。
纯手绘动画的时代似乎正在过去,3D动画的辉煌时代似乎正在到来。
二维动画将何去何从?
日本著名原画师,板野一郎给出了答案:
“2D也好,3D也好,那不过是个工具。动画,是人做的。我想,3D动画不会抛弃原画师,因为它需要原画师掌控时间节点的经验以及对动作表现的理解。”
的确,我们可以从上面两个作品发现,日本的3D动画欧美的3D动画有着明显的区别。欧美的3D动画更偏卡通风格,而日本的3D动画,似乎仍然有着二维动画时代的影子。
这就是日本动画所谓的2D渲染3D。人物模型是3D,而面部表情将由原画师进行逐帧修改。这并不是个省力的方法,但的确解决了日式3D动画人物面部表情僵硬的问题。
日本3D动画还在起步阶段,现阶段还无法对2D动画构成威胁。可随着投身CG领域的年轻人越来越多,学习手绘动画的人越来越少,日本纯手绘动画前景的确堪忧。
曾经日本动画也是有远方情怀的:
《怪化猫》采用浮世绘风格绘制,色彩绚丽的画面,引领着观众进入一个妙趣横生的日本神话世界。
《恶之华》大胆采用Rotoscope技法,通过对真人演员的临摹,给观众带来一次别样的视觉体验。
《四畳半神话大系》用非线性叙事结构,配合夸张的色彩搭配,为观众奉上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。
但是偶尔的艺术,难抵衰落的脚步。上述所提到的动画,炫技性高于市场性。所以,它们并不能力挽狂澜,面对新世纪的浪潮,日本二维动画真的要开始出发走向远方。
正如坂本所说,动画需要改革,新的技术必然带来新的产品。纯手绘动画不会完全绝迹,但是肯定不会继续把控着整个动画市场。
我对待传统习俗的看法是,个人有个人的气数,如果这个习俗真的在我们这里断了,那也是气数如此。毕竟,从各至今,失传的事物千千万万,我们想挽留也挽留不了。
纯手绘动画会不会衰落,估计会,但我并不为此感到可惜。二维动画从诞生之日到现在,经历过大大小小N多种变革。唯一不变的,是它总在追求更绚丽的视觉效果,更精彩的镜头表现力。
如今,计算机技术可以带来它上述的两种目标,我们为什么不接受这一新的技术呢?
我想对待正在步入老年的2D动画,我们的态度或许应该像宫老一样,顺其自然绝不强留。